泽泽博客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不给历史留下遗憾

这篇文章是爷爷的遗作,成稿于1990年,爷爷是一辈子的共产党员,因为努力了好些年都无法退党,行文免不了党八股,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数据意识、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对于在文革中苟活下来的人,他留下了种子,这是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

爷爷是壮语学校校长,在那个取消壮文的年代,这样的观点注定是无法发表的,我们在沉默中度过了三十年,斗转星移,满大街卖羊肉串的新疆小伙悄然消失,蒙古的孩子们也即将忘却自己的语言,就连我自己也不会讲壮族的方言。在那个年代和这个年代,爷爷都属于知识份子,虽然在中国,“份子”是个贬义词,比如顽劣份子、叛国份子,意思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但我始终以份子为荣。

从历史发展角度上看,文字采用拼音方案,比象形字方案更先进。事实上在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的一些知识分子,比如谭嗣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瞿秋白、蔡元培等均曾主张废除汉字,采用拼音方案,在中国建国前,就曾掀起一场长达近半个世纪废除汉字的狂潮。现代壮文字的诞生,就选择了拼音方案,它随着中国简化字的大潮一同到来,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曾有两个推行壮文的高潮期,但壮文推广的历史曲折坎坷,可惜耗费了一代人青春的事业,也许还是要被这个时代淹没。

不给历史留下遗憾

壮民族在中华大地形成以后,以自己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民族习俗生息,繁衍,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堪称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勤劳、勇敢、朴实文明著称于世,为共同建设中华祖国做出伟大贡献,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保卫祖国边疆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族同强是每一个民族固有的一种心理素质。我们壮族就是一个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文明向上的民族。就发展本民族文化来说,壮族的先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铜鼓、壮锦、山歌海、花山壁画就是壮族文化灿烂的结晶,是壮族人民的骄傲。为了壮族文化繁荣,民族的兴旺,自唐宋以来,壮族的先民仿效汉字创制了一种同壮语相一致的方块壮文,并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壮族人民用于传情达意、陈理记事的工具。在我党领导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壮族人民运用它来传播革命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壮民族社会发展的局限,由于壮语方言的复杂性,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政策,这种方块壮文一直被排斥被压制,因而从未得到承认和统一规范,致使壮族历代人民的珍贵文化遗产得不到总结、记载、传播于后代。文化断层,必然影响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可见,壮族人民没有文字是壮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大缺陷,是给历史留下一大遗憾。

民族语言的存在,要求创制与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是一个民族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一个民族通向文明的标志,它对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经济和民族兴旺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没有文字而能文明兴旺,繁荣发展。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超千万的壮族正是因为没有统一规范的文字,而造成长期摆脱不了贫穷落后,民族素质不高。可以说,有文字,才有文明。用本民族文字发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本民族的教育优势,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才有希望。

建国以后,我党采取了极其果断的措施,实行英明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我们壮民族在民族平等的政策指导下,才能的到真正的承认,得到真正的统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家庭里行使权力和义务。根据壮族人民的意愿,组织力量,调查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创制出统一的壮族人民喜爱的壮文来了,并在壮乡村寨推行,深受壮族人民欢迎。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民族工作的深入,一支支的壮文骨干队伍成长起来了,一村村的壮民掀起学习高潮,取得了五十年代中后期壮族人民学习壮文的伟大成绩。壮文载入史册,填补了历史空白,壮族人民告别了无文字的历史。

由于旧观念的偏见,由于“文革”的冲击,刚刚出世的壮文陷入了灾难性的摧残。已经建立起来的壮文机构吹散了,一支支推行壮文的骨干队伍被肢解了,推行壮文工作就这样在历史逆流中销声匿迹,打入冷宫,陷入悲剧。壮族人民学习壮文又失望了,在壮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新的遗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到了壮乡,扎根在壮民心中的壮文,便以它倔强的生命力破土复生了。在区党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修订了的《壮文方案》,以崭新的姿态公布使用了,壮文在“积极稳步”的方针指导下,以高昂的步伐沿着健康发展的方向去完成壮族人民赋予它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从一九八〇年以后,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先后批准恢复自治语委极其下属单位,恢复了五个地区、两个市、五十四个县(市)、自治县的壮文机构,为组织第二次推行壮文高潮打下基础。十年来,培训了近两千多人的壮文骨干,壮文图书出版了近二百多种,发行了五百多万册,组织了近五十多万人参加壮文扫盲学习,其中有近二十多万人会用壮文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壮文越过空间,遍及壮乡村寨,影响了中外。壮族人民参加学习壮文人数之多,学习情绪之高,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表达了壮族人民对壮文的信赖。更欣喜的是,壮文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是新的创举,是壮文工作的一大突破。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条“以壮文为主,以壮促汉,壮汉结合,壮汉兼通”的经验。对壮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加快开发壮族学生智力和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有力的措施,有说服力的成绩都给壮文完成其历史任务增添了后劲力,带来了新的希望,振奋民族精神,开拓向前进。可以说,壮教是成功的,壮文有希望,是造福壮族人民的好工具,应该让它千秋万代发扬光大。

壮文的发展确是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作为一项伟大的壮文教育工程,确是带来许多麻烦,有困难,有阻力,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正确的政策指导和雄厚的物质保证。回顾推行壮文十年来,我们已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花了不少心血,固然尝到了甜头,也吃了苦头。深知道路是曲折的,事业有希望。我们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须唤起民族精神,同心同德,坚定信心,百折不挠,排除干扰,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我们的壮文工作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们没有回避困难,更没有掩盖已经看到了令人担心的问题。壮文是一门科学,壮族人民是信赖的。但是推行壮文的几起几落,确实创伤了人们的心血,人为地给人不满意。比如说,壮文已经在区内五十三个壮族聚居县普遍推行的时候,壮文进学校进入完善、巩固、提高的时候,是壮文向新阶段发展的时候,为什么一刀竟砍去了一大半截,给壮族人口在95%以上的边远、贫穷、落后的县(市)深受其害,统统成了刀下鬼,把壮文推入深渊,重堵推行壮文的路难以自拔。这不仅给推行壮文工作者当头一棒,也给正在深入学习壮文的壮族人民泼下一盆冰水,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怎能不叫人心痛、遗憾呢?!反思历史,浮想联翩,为什么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能创制统一的壮文呢?为什么已经推行多年的壮文老是得不到全面推行呢?四十年过去了,难道今天的壮文也同古壮文一样只留给后人作考研工作用吗?创制壮文,造福后代,这是我们壮族人民的溯源,也是我们壮族人民一项紧迫的严肃的历史的政治的任务。但愿壮文长久,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能因噎废食,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就卸包袱,给历史留下新的遗憾。

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要把壮文胜利地达到彼岸,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推行壮文是壮族人民的一件极其严肃的历史的政治的任务,党和人民政府必须认真对待,解决推行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第二,必须尽快解决壮文的立法问题,从政策上政治上做到根本保证。第三,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兼顾,保障壮文经费供给。第四,培训、充实壮文骨干,建立一支业务好、素质高的骨干队伍。第五,尽快恢复被砍掉了的二十多个县推行壮文点。

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的根本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壮族人民应该有权自主地办好自己的事。填平历史发展中的空白,让壮文真正成为壮族人民的希望,书面语言,永远发展下去,为生产生活服务,给壮族人民放心,给子孙万代造福。(完)

转载请注明原文:泽泽博客

2021年02月05日 | 分类:其他 |


给我留言吧!